郁证的症状是什么?郁证怎么治疗?

郁证

  郁证: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所致 以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 或易怒易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。
  郁字有积 蕴结等含义。以此命名为“郁证”者 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 广而言之 泛指由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机能不和 从而导致多种病理产物的滞塞和郁结之证。a本篇着重阐述由精神因素所引起 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一类郁证。

目录

1.郁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
2.郁证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
3.郁证有哪些典型症状
4.郁证应该如何预防
5.郁证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
6.郁证病人的饮食宜忌
7.西医治疗郁证的常规方法

1.郁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

  郁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:

  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。情志不遂 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 肝气郁结 而成气郁;气郁日久化火 则肝火上炎 而成火郁;思虑过度 精神紧张 或肝郁横犯脾土 使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 而成痰郁;情志过极 损伤心神 心神失守 而成精神惑乱;病变日久 损及肝肾心脾 使心脾两虚 或肝肾不足 心失所养;总之 当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而使心神失养或被扰 气机运行失畅 均可出现郁证。

2.郁证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

  郁证可以并发哪些疾病:

  心烦易怒 精神不振 虚烦不寐 神疲乏力等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危害患者健康 因此一旦发生病症一定要及时治疗。

3.郁证有哪些典型症状

  1 以忧郁不畅 情绪不宁 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或有易怒易哭 或有咽中如有炙脔 吞之不下 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。

  2 患者大多数有忧愁 焦虑 悲哀 恐惧 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。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。

  3 多发于青中年女性。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。

4.郁证应该如何预防

  郁证为情志致病 注意精神调摄 保持乐观情绪 有助于防止发病 促进恢复健康。生活上注意休息 劳逸结合 生活有序 保持乐观 积极 向上的生活态度。可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 微量元素的物质 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互补的作用。

5.郁证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

  尿常规血常规:

  患者:大多数有忧愁 焦虑 悲哀 恐惧 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。根据中医的望 切对患者进行检查。

  望诊:是对病人的神 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以测知内脏病变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 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 特别是面部 舌质 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。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 就必然反映到体表。正如《灵枢本脏篇》所说:“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。”

  闻诊: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。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 强弱 清浊 缓急……等变化 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。

  问诊: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 以了解病情 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 原因 经过 既往病史 患者的病痛所在 以及生活习惯 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 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。

  切诊: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 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 以了解病情的方法。

6.郁证病人的饮食宜忌

  1 辨证有虚实之分:实证有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痰气郁结等数种。

  2 肝气郁结者:证见精神抑郁 或胸闷胁痛 腹胀嗳气 不思饮食 脉弦细。治宜疏肝理气 用四逆散。

  3 气郁化火上逆者:证见头痛头晕 胸闷胁胀 口苦口干 苔黄舌红 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 用加味逍遥散。

  4 痰气郁结者:证见咽中似有物梗阻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 治宜利气化痰 选用半夏厚朴汤 归脾汤等方。

  5 虚证分为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类:久郁伤神者 证见精神恍惚 悲忧善哭 疲乏无力 治宜养心安神 用甘麦大枣汤。

  6 阴虚火旺者:证见眩晕心悸 心烦易怒 失眠 治宜滋阴清火 养血柔肝 用滋水清肝饮等方。

7.西医治疗郁证的常规方法

  辨证论治(仅供参考 详细情况询问医生)
  肝气郁结型
  【证见】精神抑郁 善叹息 嗳气 胸胁胀痛 腹胀纳呆。苔薄白 脉弦。
  【治法】疏肝理气解郁。
  【方药】
  1.主方逍遥散(陈师文等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加减
  处方:柴胡12克 当归10克 白芍12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佛手9克 郁金10克 枳壳10克 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  若肝郁化火者 可加牡丹皮10克 栀子10克 龙胆草6克。
  2.中成药逍遥丸 每次10-15克 每日2次。
  3.单方验方
  (1)苏梗合剂(赖天松等《临床奇效新方》)
  处方:苏梗25克 柴胡 陈皮 青皮 枳实 薤白 升麻 旋覆花 瓜蒌各10克 厚朴 香附各15克。水煎服。
  (2)解抑清心汤(胡熙明等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)
  处方:柴胡 制香附各10克 龙骨 牡蛎 石菖蒲各20克 广郁金 生地黄各15克 黄连8克 淡竹叶6克 朱砂2克。水煎服。
  气滞痰郁型
  【证见】咽中不适 如有异物梗塞 咯之不出 吞之不下 但饮食自如 并随情志变化或轻或重 胸胁胀闷。苔白腻 脉弦滑。
  【治法】化痰利气解郁。
  【方药】
  1.主方半夏厚朴汤(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
  处方:法半夏12克 厚朴lO克 苏叶9克 茯苓12克 柴胡10克 枳壳6克 香附9克 生姜6克。水煎服。
  若痰郁化热者 加黄芩10克 瓜蒌皮9克 川贝母10克。
  2.单方验方
  (1)牛豆半朴方(胡熙明等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)
  处方:半夏 茯苓 苏叶 牛蒡子 山豆根各9克 厚朴6克 生姜3片。水煎服。
  (2)畅舒汤(胡熙明等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)
  处方:旋覆花(包) 党参 法半夏 炙甘草 酸枣仁 柏子仁各10克 代赭石(先煎) 大枣各30克 生姜3片。水煎服。
  忧郁伤神型
  【证见】精神恍惚 心神不宁 悲忧善哭 时时欠伸 舌质淡苔薄白 脉弦细。
  【治法】养心安神。
  【方药】
  1.主方甘麦大枣汤(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)加味
  处方:浮小麦30克 甘草10克 大枣15克 茯神12克 熟枣仁15克 合欢花12克。水煎服。
  2.中成药安神补心丸 每次15粒 每日3次。
  3.单方验方柔意汤(胡熙明等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)
  处方:炙甘草 大枣 白芍各6克 淮小麦 牡蛎各30克 百合 生地黄 龙齿 黑芝麻各12克 麦冬 柏子仁 竹茹各9克 陈皮2.4克。水煎服。
  心脾两虚型
  【证见】多思善虑 心悸胆怯 面色不华 头晕神疲 纳呆。舌质淡 脉细弱。
  【治法】健脾养心 益气养血。
  【方药】
  1.主方归脾汤(严用和《济生方》)加减
  处方:黄芪20克 党参18克 白术12克 茯神12克 远志6克 酸枣仁15克 当归12克 龙眼肉10克 郁金12克 大枣5枚。水煎服。
  2.中成药
  (1)补血宁神片 每次5片 每日3次。
  (2)归脾丸 每次10克 每日3次。
  3.单方验方健脾养心汤(彭文杰等《中医杂志》1986.7)
  处方:朱茯神 黄芪 人参 远志 甘草 酸枣仁 当归 龙眼肉 制附子 龙骨 白术各10克 甘草5克。水煎服。